【JD-YM1】山東競道廠家攜手共創,讓每一刻都閃耀企業光輝!
在玉米種植過程中,準確且高效地監測大斑病癥狀,是及時防控病害、保障產量的關鍵環節。以下幾種方法能有效實現這一目標。
人工定期巡查
人工巡查是最基礎且直接的方式。種植戶或農技人員需按照一定周期,深入玉米田間,仔細查看每一株玉米。重點關注玉米葉片,尤其是下部老葉,因為大斑病初期多從這里開始顯現癥狀。初期病斑呈水漬狀小斑點,之后逐漸擴展為梭形或長橢圓形大斑。巡查時要認真比對正常葉片與疑似病葉的特征差異,不放過任何細微變化。不過,人工巡查效率相對較低,在大面積種植時,可能需要投入較多人力和時間。
利用圖像采集設備
借助高清攝像頭、無人機等圖像采集設備,能大幅提升監測效率。將高清攝像頭安裝在田間合適位置,設定好拍攝頻率和范圍,可自動獲取玉米植株的圖像。無人機則能從空中對大面積玉米田進行快速拍攝,獲取全景圖像。采集到的圖像傳輸至電腦或手機后,通過專門的圖像分析軟件,對葉片上的病斑進行識別和統計。軟件能根據病斑的形狀、顏色、大小等特征,判斷是否為大斑病,并估算病害發生的面積和程度。
借助環境監測數據
大斑病的發生與環境條件密切相關,濕度大、溫度適宜且光照不足時,病害更容易流行。在田間安裝溫濕度傳感器、光照傳感器等設備,實時監測環境數據。當監測到環境條件有利于大斑病發生時,就要加強對玉米葉片癥狀的觀察。同時,結合歷史數據和氣象預報,提前預估病害發生的風險,以便更及時地發現癥狀并采取防治措施。
通過人工巡查、圖像采集設備監測以及借助環境數據綜合判斷,能高效、準確地監測玉米大斑病癥狀,為病害防治提供有力依據。